当前位置:安居君>装修设计>大设计>

黄艳 | 女规划师的美丽乐章

大设计 阅读(1.35W)

  

黄艳:女规划师的美丽乐章

黄艳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把建筑比做“凝动的音乐”。黄艳,这个学建筑出身的女性,没有直接用建筑作品装点首都的轮廓线,却在20年的时间里,用青春和奋斗倾心规划着北京“凝动的乐章”。

或许许多人并不熟悉规划师的工作,但如果细数黄艳和她率领的团队的作品,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直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世界关注、全国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如果说,建筑师是在用一个个音符般的建筑丰富着我们的城市空间,那么,黄艳和她的伙伴们则是为我们的城市描画出动人的五线谱,让凝动的音符汇成井然有序、激越壮美的古都交响曲。

一、命运轻轻一推,完成从学建筑到搞规划的跨越

记者:从您的简历介绍看,您大学学的是建筑学专业,而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当规划师,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命运使然?

黄艳:我是从新疆乌鲁木齐考进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如果不出“意外”,我将和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一样,毕业后直接从事建筑师工作。但临近毕业时,时任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的柯焕章,他是东南大学建筑系上世纪60年代初的毕业生,想从母校选几个优秀学生充实北京规划研究院队伍,还好,我几年间专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一致推荐我,柯院长求才若渴,我被幸运地选上,可以说是命运轻轻一推,我完成了从学建筑到搞规划的跨越。

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建筑领域似乎主要是“男人的世界”,作为女性,当初报考建筑学专业是受什么影响,有家庭渊源还是受知名人士奋斗经历的启迪?

黄艳:我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父亲是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出身,虽然他后来没有真正从事建筑师工作,但是他对我的职业选择还是具有潜在的影响和关键的一票。报考大学时,我的志愿都是选择与建筑和工程建设相关的专业。东南大学是我国开设建筑学专业最早的大学之一,我的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她。

记者: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使人们对建筑师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想像。规划师的生活也那样浪漫吗?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规划师?

黄艳:学建筑学的大学生对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都充满着敬佩之情,他们在建筑领域的贡献是非凡的。作为普通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当然不可能期望生活中也有那样的浪漫色彩,那样具有戏剧性。从严格意义上讲,规划师与建筑师之间从来就没有鸿沟,我们目前从事城市规划事业的专业人员,绝大部分都具有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基础。如果说建筑师更多地关注于单个建筑的功能、艺术创作和建筑技术,那么,城市规划师则更看重城市整体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我们的城市面临高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今天,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划师无疑是城市建设的先行官,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好的规划势必杂乱无章,所以规划师的地位现在是越来越重要。

记者:学了五年建筑没有从事建筑设计是否会感到遗憾?还记得搞的第一个规划项目是什么吗?

黄艳: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学建筑的最终却没有设计一座“标志性建筑”,当然会有些惋惜,我们只是在学校搞了一些建筑设计习作,走上工作岗位反而没有真正的“建筑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规划师,从参加工作起,就与首都北京的规划建设相伴,是非常光荣的任务。记得我承担的第一个规划项目就是面临城市化的近郊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建设规划,“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当时自己对城市、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理解几乎是空白,既不懂农民又不懂政策,好在自己还是比较用功,干一件事情总想干得尽量完美,在老同志的指导下,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记者:进入规划师领域您很快脱颖而出,开始独当一面,成为年轻规划队伍的专业骨干,可为什么突然萌生出国留学的念头,主要的动因是什么?

黄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北京城市建设开始大规模起步的阶段,尤其是大尺度居住区的开发建设。虽然连续马不停蹄地规划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项目,但五六年下来,具体规划项目做多了,我突然觉得自己是“若干年在原地打转转儿”,认识上没有提高和进步,没有能力更多地在技术上为政府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上出谋划策,于是我下决心要出国深造,补上城市规划理念上的缺项。

记者:第一次出国留学为什么选择欧洲国家?

黄艳:欧洲的城市大多是历史城市,城市发展的历程与我们有很多相像之处,城市规划行业起源的比较早,所以,我认为学城市规划最好到欧洲。

记者:许多到海外求学的学子都有一番不平凡的奋斗经历,您到比利时求学是否也是如此?我觉得您的英语会话能力很强,是不是那几年练成的?

黄艳:我在1990年前后花了很多业余时间上英语班、考托福,但当我真正走出国门时,还是觉得语言的实际应用有一定难度,好在鲁文大学是所非常传统的学校,课程繁重,又有很多的课堂和课后交流讨论,半年下来,英语的交流能力大幅提高,听课、与同学交流就没有了太多障碍。为了弥补生活费用,勤工俭学是不可避免的,课余找些商店打小工、看小孩的事都做过,这些经历对年轻学子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解决生活费用问题,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积累社会经验。求学时的心情像海绵,什么都想学,有段时间甚至上两个国家两个学校的课,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市政工程专业都上课,坐火车来回跑,直到跑不动了,才忍痛“割爱”。两年的学习,最多学到的还是方法,包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毕业时,我的硕士论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住宅发展历程”得了A。很多年以后,我还听到后去鲁文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说他们常在系里的资料馆中看到这篇论文,并常用来当资料引用。学习城市规划,旅游也是最好的方法,两年多的时间里,尤其是学习后期,利用周末和各种假期当“背包族”,坐公共汽车到欧洲各种城市和小镇转悠,了解城市历史和文化,在吸收、比较中,对各种城市的发展和转变过程、对城市历史和文化在城市现代化中的影响、以及对城市规划都有了深刻感悟,对城市规划的无序将给城市造成的损害也有了清醒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