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居君>装修设计>大设计>

宋微建 | 设计师越来越像工程师

大设计 阅读(2.52W)

宋微建,微建设计事务所的创立者,1986年开始从事室内设计,特别在酒店、会所、高档办公楼、老建筑改造、博物馆设计方面见长。近年来专注于以 新江南形式的语言 创作与实践,擅长运用传统文化与时尚相结合。

宋微建的童年是一段被好奇填满的趣味时光。那个年代,棉絮飘飞,老手艺盛兴于街头巷尾。阳光遍洒的路边,能工巧匠随处可见。修伞的,弹棉花的,纳鞋底的,所有这些手艺活都能让宋微建驻足观望很久很久。在他看来,手艺人那粗糙双手所创造出的,不仅仅只是生计,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很有意思”的东西,灵巧而神奇。于是,这来自于孩童时代的耳濡目染,在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个和艺术、和设计结缘的开始。

自此之后,宋微建的人生好像就被渗透进了艺术的气息。从绘画开始,无论学习或是工作,他所做的事都永远会和艺术有关。文革期间,他是美术创作组的骨干;在部队服役的时候,他继续从事着摄影、美工的工作。退伍之后,他进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学习。在学习油画的五年时间里,宋微建慢慢发现设计才是自己钟爱的事业,但对自己要求甚高的他不想让自己“半路出家”,于是在毕业之后就去了深圳大学继续深造室内设计。

作为纯艺术专业出身,不做画家反而跑去做设计,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和指责。“我的老师和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他们觉得我就是奔着钱去的。”面对这些非议,宋微建的决心没有动摇,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我自己真的特别喜欢设计,不同于纯艺术,设计是可以满足实用需求的一种艺术。

当设计由兴趣变成专业,宋微建的人生从此便调转了方向。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思维方式,完完全全被设计占有。他是一个无时不在思考的人。思考设计,思考人生。他用他的方式固执地默守着内心的自由和洒脱。

宋微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老资格”的设计师,尽管身为业内的领军人物,他所获荣誉无数,地位早已举足轻重,而他自己的微建设计事务所也已创立三年多的时间,但他却依然称自己是一个“还在起步阶段”的设计师。问及他的理想,他神情轻松,“希望未来让别人来敲我门,我不要敲别人门”。

宋微建最佩服的建筑大师是同为苏州人的贝聿铭。不仅因为“他把现代设计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地很好”,“他的作品中存在一颗‘中国心’”,更重要的是因为贝聿铭“敢于挑战”,“他的设计创作没有受到任何年纪的影响”。

他说他爱听别人说他“心理年龄轻”,对于所有有关“老”的形容,他从不认账。“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应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采访之前,我设想过很多他可能的爱好所在——品茶,油画,摄影,诸如此类颇有文化意味又沉稳安静的兴趣。压根就没往时髦的方向去想。

采访结束的时候,一直坐在办公桌前的他的朋友起身过来告辞,说是临时有事要先走,晚上会再过来和他一起研究。研究什么?不是设计方案,而是如何给宋微建的iPhone刷机。

 我们的用心程度还不够

实际上设计和艺术一样,作品的差异化很重要,如果没有差别的话,所有所谓的设计不过是一种复制,或者说工程的拷贝。设计讲求的是创新,但也离不开传统的文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最熟悉的文化中去挖掘出新的东西。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做过博物馆的设计、还有一些古镇、古街的改造,我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涉及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地域文化或者说是风格问题。但现在很多设计大多都以西方的理念为主导,没有真正呈现出中国自己的精神和思想。

对于中国的文化,我不太希望让世界以为它只是一种过去的东西,一种地域文化,如果你深入去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你会发现这是一种能在未来使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思想。尤其在设计领域,其实那些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今设计师好好借鉴的地方,比如前人对于空间的理解,他们做的造型,特别是他们的一些设计思想。

中国人向来讲求要天人合一,要尊重自然,也就是意味着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是主宰自然的神。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相互协调的关系慢慢被打破,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在设计中秉承这个原则,那一定会有很多优秀而又有底蕴的作品出现。但可惜的是,目前国内的设计,能真正呈现“天人合一”理念的作品并不多见,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是我们的用心程度还不够。

 设计师越来越像工程师

现在来说室内设计和工程已经密不可分了。过去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提供概念和想法,然后画张图纸,但今天来看,创意只是一个开头。当初的图纸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工程施工文件,一张要求非常严格的施工图,你必须在上面标明每一个细节,连一个螺丝钉都不能放过。

所以随着设计进程的发展,你会发现设计其实没那么好玩,好玩的感觉只是出现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在你把一个想法变成效果图的时候;在最终看到呈现出的五彩缤纷的空间的时候。但在这两者之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中,设计师会发觉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工程师。因为他要计算,要考虑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去设计一个空间的外在表现。

其实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不是室内设计师愿意接触的,比如说空调、强电、弱电、通讯、闭路电视等,还有报警、消防系统之类的东西,这些工程或者设备方面的东西是大多数设计师完全不情愿去涉及的,但室内设计师作为一个空间的终极者,各种系统的有关知识你都必须强迫自己去掌握。所以,现在已经不像从前,室内设计不再是纯粹的美化和装饰,因此只擅长纯绘画的设计师在这个行业里已经越来越少了,估计连两成都不到,绝大部分还是一些工程类的专业人员。

我这个人不太愿意浪费时间,就算休息或者旅行的时候也不会停止思考,整天都在想设计,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对所有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我的眼睛里都是和设计有关的东西。

生活中,我的业余爱好和工作其实是分不开的。每年我都有很多机会出去考察,趁着工作的间隙,我经常会跑去当地的博物馆,或者古玩市场,通过这些地方去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

现在很多人都爱好运动或者游戏,但这些我都不喜欢。平时也不太喝酒,其实我酒量还行,但因为喝了酒以后人的思维会变麻木,不能思考,所以一般我都不会喝。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的大脑始终都不肯停,我觉得每时每刻想这想那的会很有意思,对我来说,思考设计是一种生活乐趣。这是我一直想改却改不掉的习惯。

人们总说好的设计师容易执着,其实执着的另一种解释就是偏执,一般人可能不太能接受这种生活态度,他们会认为有点傻,有一点像许三多。但我觉得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在这个年代里,不偏执的人很难做成什么大事。

我就是不认“老”的帐

国内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把设计这个行业看成是个相对年轻的行业,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一直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形成一种风气,就是不要用年龄和资历去区别对待设计师,评判的标准应该是要看设计师的思想是否僵化。有些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虽然年纪小,但思想却已经僵化;而像贝聿铭到了90岁,他的思维还是很活跃。所以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应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现在我比较爱听别人说我心理年龄比较轻。反而那些和“老”有关的形容,比如说我老资格什么的,我就不认这个帐。除了身体老化没办法,这是自然生长规律。至于记忆力的问题,我想我们现在已经有足够的方式来解决它。人脑不是硬盘,它不是用来记东西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登坤艳说我应该是“六十知天命”,而不是“五十知天命”,这其实是有道理的。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根本不存在某个时刻让你觉得你已经看明白这个世界。而如果你对这个世界了解还不够,你的作品就不可能有多少深度,你的设计就自然谈不上怎么怎么样了。所以就算走到今天,如果对自己定位的话,我仍然觉得我还在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