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居君>装修设计>大设计>

韩冬:设计 | 摹仿而后悟

大设计 阅读(8.96K)

韩冬

韩冬,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199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学位,

1990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曾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室副室主任

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都市设计分院院长。

2010年6月至今任上海同济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城分院院长。

主要代表作品有:

文化花园

华东师范大学综合体育馆

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

独山子区公共图书馆及文化中心

天津新海商业中心

宝钢(常熟)领导力发展中心

珠海国家高新区总部基地

曾获多项省部级奖项。

摹仿不是一件坏事情,我们摹仿国外的大师和国内的前辈,我们摹仿他们的作品,也摹仿他们的构思方式和工作方法,但在摹仿中我们依然努力融入自己的理解,所以,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的“摹仿”实际上也是一种独创。

关于摹仿

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可以说是在摹仿中长大的一代人,这是由于时代和教育体制的原因,我们没有意识形态的压力,但有比上一代更优越的投资、施工技术和社会的支持,这种“摹仿”很大程度反映了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的价值观的“模仿”心态。

摹仿不等同于抄袭,摹仿是学习和创作的手段之一,人或高级智慧生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摹仿能力强,摹仿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质和自己面临的状况,经过逻辑思维的思考后进行一定的改良,就会形成自身特有的东西,摹仿到一定程度就会不由自主加入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摹仿和抄袭是两个概念,最初的学习都是一个摹仿的过程。

至于抄袭,对大部分设计师而言,应该不是他的本意,是很多情况造成的,比如在他的设计作品得不到认可和肯定,或是他的价值得不到承认的时候,他的价值取向就会从创意转向经济效益,这个时候抄袭就是可以带来效益最大化的最捷径的方式。所以这样的情况也是现实,我们要正视这些东西,在经济条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要求设计师所出的作品必须具备“精、气、神”而不计较经济价值,这种要求对设计师来说可能过高。对一部人可以,而对于大多数把设计作为一种职业的个人来说,我认为是过高的。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整体背景下,给设计设带来更宽松的环境、更信任的基础、更好的收益状态,我觉得这是避免抄袭的一个条件。

人们对设计创作价值的认可,设计师社会地位、认可度的逐步在提高,包括设计师的生活水平也会有所改善。当你在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可能就会转向经济方面。英国有位作家阿兰。德波顿,他写过一本书叫《身份的焦虑》,书中提到:人的很大一部分行为都是为了得到爱,这种爱,包括家庭中父母、夫妻、子女之间的关爱,包括朋友间的爱,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的认可,这种社会的认可几乎无一例外是通过工作来体现的,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被人的赞同,从中得到快乐。

这些年中国社会对设计师的关注越来越多,设计师的生活也有所转变,当从生存转向生活,并且满足了生活条件,设计师就开始追求更高的品味、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这些年我亲身感受到的,都是在不断地改善的。这方面我们可以拿日本来做参照,日本经历民主维新之后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思想,包括战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也很强,但是这些年日本出现的很多品牌,虽然做法和形态是西方形式的,但是它的精神还是日本人的,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日本的,这就是他们说的“和魂洋材”。其实也就体现了当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的基础,自然的就会走向思精神层面的要求,国力的强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当对这个国家有自豪感,那么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也有自豪感,比如我们现在的孔子学院逐步办到国外去,也是在宣扬我们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