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居君>家居百科>百科装修>

儒教

百科装修 阅读(2.57W)
1

儒教

孔子

儒教

儒教的创始人是孔丘,是人尊他为孔子或孔夫子。根据孔子生活的年代介于西元前六世纪与西元前五世纪期间,他强调理(合宜的行为举止)、仁(有同情心的态度)以及孝(对父母祖先的崇敬)的重要性,这些教义至今仍为现代的中国人所推崇。

从一开始儒教与道教纠结难分,道教始祖老子常被视为孔子早期的良师益友。正当儒教传统逐渐演变成中国许多古代制度的伦理与宗教基础的同时,原本属于道教的气功、风水、草药医学及阴阳概念等诸多元素,也为儒教提供了一系列的辅助与搭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儒教与道教的区别并不明显。除了少数严格的儒教与道教徒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两种教义的支持者。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儒教则更像哲学而不是宗教,影响层面之广也非其他宗教所能企及。

孔子积极宣导他的理念,对象主要是他所服侍的帝王将相及王公贵族。十九岁时,他受雇担任[委吏]与[乘田],委吏指的是仓库管理,乘田是牲畜管理。三十二岁那年,他受邀教导大夫之子(诠注:鲁大夫孟僖子之子,即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学古代仪典。三十三岁那年,孔子前往周朝首都洛阳,研习周朝的习俗与传统。当时的周朝分崩离析,分裂成数个大小不一又相互交战的诸侯国,也使得洛阳从一国的首都沦为宗教信仰中心。据说,孔子的洛阳行还拜访了道教始祖老子。孔子三十四岁那年,鲁王遭受势强力盛的贵族威胁而被迫流亡,孔子遂追随鲁王前往邻国。直到五十一岁孔子才重回政坛,担任相当于现今司法院长职位的大司寇,最终则担任鲁王的顾问。七十三岁卒,葬于北泗水畔。

到了汉朝(西元前207年-西苑220年),儒教开始在士大夫之间广为流传,至宋朝(西元960-1279年),儒教思想更成为官方国教。就在这段期间,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一套文官训练系统,公立学校也成为传授儒家教义的场所

2

当时风水与儒教的连结并不深。事实上,两者之间最强的连结是来自于儒教对先圣先贤的崇拜。由于葬礼上一种用来表达对先人崇敬的方式,因此在坟墓的方位及建筑形制上就运用了风水的原理。此外,孔子的宗法制度也为后代的各朝皇帝所采用,他们宣告,除了帝王之外,没有人可以南面而居;而孔子家父长制的概念,也影响了住宅建筑的设计。

孔子的理想也影响了风水,在建筑物的设计与布局上特别强调领导统御及宗法伦理。

孔子语录

孔子一向以语言论述的教学风格闻名,虽然从中国大陆解放以来,儒教的重要性已逐渐式微,但估计仍有五百万孔夫子的信徒从《论语》中找到精神指引。以下即从该书节录下来的哲语:

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卫灵公篇)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子罕篇)

有能一日用其立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篇)

君子欲纳语言,而敏于行。(里仁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而从。(子路篇)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